中欧入学住读模块中,如果问哪一项给人印象最深,相信大多数同学会说是TechMark。

刚刚拿到课表时,就发现其中大部分日程是TechMark,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。后来上了微博,发现好多A班的同学已经在回味住读模块的快乐了,问起TechMark,他们却讳莫如深,“还是你们自己摸索吧,这样才有意思。”

TechMark,也就是案例实战技巧,是商学院比较通用的一种仿真教学方式,一般采用团队竞争的方法,它的奇妙之处在于,竞争环境随着参与者的参与而不断发生变化,需要仔细分析每一期的最新数据来判断形势,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,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胜招数。 而我们,水星5组,更是体验了多于其他小组数倍的苦乐。

我们组7个人,其中两个有技术背景、三个营销背景、两个投资背景,更有四个CEO,阵容不可谓不豪华。只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不足,那就是全都没有事先仔细阅读案例,仓促上阵,犯了兵家大忌。 我们的另一大失误是没有恪守本职。在分配角色的时候,我这个最适合做CFO的人,听取了教授的意见,决定改当营销总监来挑战一下自我。而我们组最有营销能力的人转行当了CFO,此人现为一家香港上市大型新能源公司的总经理,曾经以残酷无情的价格战将众多小型竞争对手清洗出局,从而树立了自己全球第一的江湖地位。

竞争刚刚拉开帷幕,CFO就忘了自己在TechMark中风险控制的角色,提出应该用远远低于对手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,同时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自己的成本。CFO这么说,我这个营销总监哪有不同意的道理,我们俩振臂一呼,勾画出一幅无比美妙的前景,其他人虽有不同意见也就不坚持了。我们的仓促上阵和角色错配很快就得到了报应:很多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,反而对品牌和营销更看重,价格战没有伤到别人却毁了自己。第二期结果一出来,我们就傻眼了— 大量存货堆积、毛利率只有别人的一半、总体亏损370万,而负债率高达63%,四个星球20个队,我们稳居倒数第一,而且是远远落后的倒数第一。 如此低的起点使我们矫枉过正、过度小心 — 第三期为了降低负债率,不敢大量生产,导致四处缺货,大批的营销费用打了水漂。这一期结果公布后,我们亏损730万,股价跌到了78元,只有第一名的一半不到。

好在即便如此,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内乱,而是主动做了适时的调整:研发总监越发专注于研究(这也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);CFO不再直接下销售指令了,认真坐下来建立财务模型;所有的人课后都仔仔细细地研究了这份案例,搞清楚了TechMark世界的游戏规则;最重要的事,我们建立了科学的决策流程,重大决策不再拍脑袋决定了。于是,我们的股价开始筑底回升,每一期结果出来,我们都有显著的进步:第四期,扭亏为盈;第五期,各项指标都很健康,股价急剧拉升。

决战的第六期终于到了。决战入围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四项财务指标,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存货资产比要在4%–9%之间。要达到这个目标,首先你要对自己的净资产有个准确的预测;其次,要适当收缩战线,防止存货过高;而且,定价还要合适,不然存货一销而空,同样不符合要求。我们根据CFO的财务模型进行了精确地计算,同时还预估了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各种策略,最后提交了报告。 在等待结果的时间里,所有的人都很兴奋,这两天半的TechMark就好像现实生活中两年半的商战,现在揭幕的时间到了。最后,我们后来居上,所有指标均达到了要求,位列第二,成功实现了反转。大家激动地跳了起来,击掌相庆。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,就是TechMark期数少了一些,对于前三期犯了错误的我们来说,如果再有三期机会,我们肯定会直奔榜首而去。

TechMark是公平的,这体现在结果上,更体现在从中获得的快乐上。参与越多,最后的满足感越强;如果你袖手旁观,就会一无所获。这是一种越投入越快乐的游戏。 在TechMark,我们分享了商战案例,更享受到了友谊。素未平生的七个人,年龄背景相差甚远,如果在职场相遇,肯定也就不痛不痒地寒暄、正襟危坐地谈判。通过TechMark,我们在短短两天半就深入了解了彼此的习性、工作风格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欧EMBA最希望得到的。